无人便利店的初衷是通过“无人”来降低成本,从而达到“互惠互利”的目的。据报道,某些无人便利店中,14件商品的价格9件比大超市贵,虽然每天有很多人次进店,但要生根却还有待成熟。
无人便利店改变的是什么?
网上流行一则《马云推出无人便利店,大妈怎么看?》的段子,大妈问记者:“超市不需要员工了,那东西是不是便宜啦?”关于无人便利店改变传统购物方式的提问,大妈回答:“改变啥哟?买东西不花钱啦?刷刷支付宝那也是花钱呐!”大妈最后一番话更是道出了民众对无人便利店的期盼:“马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改变,而是带来幸福的改变。”
什么是幸福的改变?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,就是能有多少“获得感”。价格是否实惠,购物方式是否便利,商品质量是否过关等等,都是购物时需要考虑的问题。扫码购物“忽如一夜春风来”,迅速“吸粉”,当前魅力主要体现在一个“便”字上。
然而很多无人便利店的“便”只是个噱头,恐怕“无人”才是重点吧。很多便利店在购物步骤上不减反而增加:扫码进门,拿东西放在收银台,扫码支付,出门再验证等。但是,大多数消费者最关切的,还是货比三家之后的实惠。所以,能吸引市民一时的是购物体验的“便”,走向长远却离不开实惠的“利”。如果“便”“利”不能兼得,无人便利店又有多少存在的意义?在缺乏现场人员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,仅凭新科技引发人购物体验的好奇心,无人店又能走多远?
对于无人便利店的担忧
任何新事物的出现,都有一个被人接受的过程,即使只是最后一公里,走起来也很艰难,不少初创企业不是倒在技术上,而是倒在技术和产品被客户和市场接受上。尽管共享单车、无人便利店这些新模式都有强大资本的支撑,绑在阿里、腾讯等航母一起,但也需迎接最后一公里的挑战。
一、对消费者道德素质的挑战。无人便利店需要的是有道德的消费者,在无人监管下买东西按诚信付钱,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,有的不付钱,有的充当行窃者,有的充当破坏者,还需要管理创新和信用体系的配套。
二、无人便利店这种模式也需经受道德挎问。无人驾驶让司机失业,无人工厂让工程师和技工失业,写作智能机器人让年轻记者失业,无人便利店让售货员失业,大批失业影响的是众多家庭的生计和生活质量,如果弃之不顾,是否符合社会道德?
三、对传统监管方式的挑战。以传统方式监管新模式,很可能是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。
四、对客户体验和客户价值的考验。无人便利店若让人感受不佳,带来的不是价值而是烦恼,也很难让客户和市场欣然接受。
新零售转型的出路在哪里?
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各行各业都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,当然作为人类生活所需的零售行业走在前列。
就无人便利店来看,由于技术不够成熟,诞生的过早,现在来看只能说爆发的越快,意味着死亡的越快。为啥亚马逊说今年6月份要开一个无人店,但一直延后了,其实是看到了一个技术的不成熟性。
所以,现在零售行业的投资者,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入在技术上,这样未来才能有活路。单纯的把钱砸在开店和拓展上,终归会被消费者抛弃。
智能商业时代,零售业也需转变过往的思维,用技术实现自我的突破。正如企业由传统的人工统计进入到CRM软件时代一样,依托于大数据及云计算生态的数据Saas解决方案,其提供的基于消费者为核心,构建起的智能商业体系,必将助力实体零售的提升,完成传统线下零售到“新零售”的华丽转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