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林金融:坚守善文化,让互金普惠大众
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领域,蓬勃发展的同时,给金融企业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越来越多的互金平台加入到市场中角逐竞争,随着监管愈来愈严,一些平台开始退出互金大战或谋求转型发展。如何在互金大浪潮中站稳脚跟,关键是赢得民心,从大众需要出发,让互联网金融真正实现惠及广大微小企业与个人消费者。
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,装上了科技助推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,能够以更低的交易成本,更高的业务处理效率赢得广泛用户。借助互联网的跨地域跨时空功能,覆盖面延伸至传统金融触及不到的盲区,资源配置有效提升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长。
近年来,“监管”、“合规”仍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关键词。依托电子科技和云计算等智能服务,互联网平台遍地开花,其中也不乏杂草、野草。一些不法分子假借“普惠”名义,无限降低放贷门槛,以此诱惑低收入群体或不良信用群体,进而从事高息放贷,获取巨额利息。这些乱象违背了市场道德,扰乱了市场秩序,甚至触及了法律底线,也让不少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望而却步。
目前,中国经济运行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的GDP同比增长了6.9%,超过了预期目标。经济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字的增长,更重要的是调整产业结构,关注增速背后的质量和效益问题。因此,国家出台利好政策的同时,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,加强各部门的监管协调,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,使金融行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。对此,善林金融坚决支持,严格自律,乐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,并期待乱象丛生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后的破茧成蝶。个人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警惕,选择合法正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投资。
互联网金融,实质仍是金融业务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,关键是如何将“互联网+”的概念与传统金融业务有效整合,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。
首先,在战略定位上,要树立创新金融的理念,积极走“普惠”模式。普及金融常识,促进投资消费,让金融领域惠及大众,解用户之难题。由于地区差异、行业差异等因素,不同的群体对金融行业的看法大相径庭。如社会上的低收入群体、偏远地区的农民等,有的谈不上了解,更不用说参与到金融业务中来。而互联网金融能够覆盖至社会不同阶层、不同人群,这是传统金融行业不可比拟的,应该说,互金面前,人人平等。善林金融秉承互惠互赢的理念,积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,为广大微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融资方式,针对个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定制服务,降低了投资理财门槛,使财富有了增值空间,让金融真正惠及大众。
其次,互联网金融要发挥诸多前沿科技的优势,形成自身的品牌硬实力。如海量大数据的应用,提高了人们处理数据的能力,节省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分析的成本,并能从中挖掘更多价值。依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实现物物相连,有效节约运营成本,增强风控能力。人工智能技术也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业中的大法宝,智能科技联手互联网金融已是行业大趋势。在技术方面,善林金融将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能算法、区块链等专业技术完美融合,专业化技术团队打造的三层防火墙隔离系统,自建的平台风控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网站核心系统,多方面强效保障用户信息安全。在收益方面,智能收集海量数据,并根据用户信息,能够推算出优质的合作项目,降低了用户的投资风险,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。在服务方面,创新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终端机,高科技智能服务必将提高用户的体验快感。
再者,互联网金融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模式。加强平台自身的管理并不仅仅是应对“严监管”,专业管理团队的建立更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马达。任何行业都需要管理制度去规范,管理模式应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。互联网金融尤其强调风控系统,必须采取严格的风险内控管理。善林金融始终把风控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,其拥有先进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,能及时提供数据,有效防范规避潜在风险。除此以外,还应该加强平台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,及时自省自查,自觉接受监督。善林金融坚持做诚信、高效、负责的企业,借助互联网、手机等大众媒体,致力于提升平台的透明度与开放度,律己律人。
最后,不得不提及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企业文化建设。明星有“粉丝效应”,互联网金融亦然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,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软实力,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。评价公司的成功与否,往往会和员工的幸福指数挂钩。善林金融的“善”文化早已在业界打响口碑,积善成林,兼善天下。从业期间一直致力于各项公益事业,如下乡扶贫、走进孤残福利院、暖冬爱心捐衣行动等。公益不是作秀,是真心付出,是脚踏实地。以善为本,人人向善,在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下,善已出于自觉行为。员工将这股善心化作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,投身于业务,也积极传递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综上所述,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后盾,清晰的战略布局,其发展离不开严谨的自我管理模式,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关怀。正如善林金融董事长周伯云所言:“善林的今天感恩于所有善林人与合作伙伴的一路同行与坚持。”上下同欲者胜,同舟共济者赢。